癸能村介绍
癸能大寨自然村位于云南省墨江县联珠镇境内,始建于元宪宗四年,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距墨江县城14公里,是北回归线上的哈尼族聚居的一个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19户,890人。 传统民居:大寨自然村是墨江哈尼族毫尼(布都)支系最为集中的一个村寨。村里大量保留了哈尼族的典型民居形式--土掌房。“土掌房”是大寨自然村的主要建筑。村落依山而建,山坡上树木郁郁葱葱,龙竹、棕榈掩映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土掌房,四周梯田环绕,小河静静流淌,勤劳智慧的哈尼族把美丽的建筑融入自然之中。使大寨自然村成为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位一体的哈尼山水景观的典型。 大寨自然村的土掌房以质地坚硬的栗树作柱,用草茎泥土和碎石掺合垒墙,所以冬暖夏凉,经久耐用,寿命可达二、三百年,哈尼族建寨之时都严格划村寨的范围,所以一幢与一幢房屋之间的距离很近,各家的房顶几乎可以连成一片,在上面可以从寨头跑到寨尾。土掌房均由正房、廊厦、厢房和牲厩组成,正房横向三开间,上下两层,在正房前正堂屋外的正中处设有哈尼天窗,天窗是房内采光和生火排放烟雾的设施,亦是哈尼族从天窗射进的阳光和月光移动来推测时间的"自然钟",充分体现哈尼人的聪明与智慧。 特色农业:有着“优质紫米盛产地”的大寨自然村,也因紫米受市场青睐而广受关注。大寨自然村的人种植紫米始终采用哈尼族原始的种植方法,使用纯生态的有机肥料,这才使得癸能大寨的紫米具有了一贯的香、粘、滑、糯的特点,保持了极高的药用价值和极好的食用口感。《本草纲目》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作用,有“药谷”之称,是哈尼人留给世人的“珍贵礼物”。 特色文化:大寨自然村除了哈尼土掌房、紫米外,还有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淘金文化。村脚有条叫“水癸河”的河流,其上游流经了"全国万两黄金线"之一的墨江金矿,于是河水中携带了大量的金砂,水癸河经过癸能的时候流速减缓,使得金砂沉积在河床上,祖辈们便开始了淘金,也曾掀起了举村淘金的热潮,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淘金床,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地的淘金者,后来因政府禁止了非法淘金,这种热潮才得以平息。现在,经有关部门批准,水癸河开放给各位游客,可以让各位亲自体验淘金的乐趣。 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毫尼支系的群众长期居住在癸能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并完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座天然的“哈尼文化博物馆”。大寨自然村独具特色的哈尼“土掌房”、“优质紫米盛产地”、环寨梯田、淘金历史、刺绣工艺等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这片热土。 信息来源:云岭先锋网
癸能村地区行政机构
癸能村景点列表
-
-
他郎八景
他郎八景 墨江县原名他郎厅,清道光年间,当地的文人学士曾将境内的风景名胜,择优选出八景,并得到他郎通判的认可,一直流传至今。 九叠联珠。为县城东北的联珠山,从土地塘梁子起,迤逦至县城,共为8个山包,... [全部]
-
-
忠爱桥
忠爱桥 像一条长龙横卧在阿墨江上的忠爱桥,是墨江清代“他郎八景”之一的“墨江锦澜”所在地,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桥名取忠爱桥,即忠君爱国之意。1953年,为了修通昆(明)(打)洛公路交通,... [全部]
-
-
金马通关
金马通关 通关镇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是西南物资交流的重要商道。通关古街道、马店、商号、民居、文物保存较好。该镇景区“金马通关”气势恢弘、青山环抱。可以远眺连绵不断的哀牢群山、看日... [全部]
癸能村特产列表
-
-
墨江咖啡
墨江咖啡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的特产。墨江咖啡生长环境好,质量上乘。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1915年始称墨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东部,地处东经101°08′~102... [全部]
-
-
墨江普洱茶
墨江普洱茶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的特产。墨江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墨江坝溜杨八寨村民即从绿春引进种植。 墨江是思茅市的一个哈尼族自治县,为普洱茶产地之一。茶区有景星... [全部]
-
-
墨江竹笋
墨江竹笋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的特产。墨江竹笋质洁白纯细,箨毛少,味颇鲜美。 竹笋是墨江较有名的土特产之一,尤其是甜笋更是美味佳肴,据清《普洱府志》载:“甜笋,味清香而甜,为甜竹之嫩者”,产治城附近及...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