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索村介绍
白索村居白索一寨。2008年全村179户,1023人,其中苗族1019人,维族1人,汉族1人,侗族2人。分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759亩,林地9376亩。海拔925米(测点:村活动室)。 白索寨位于南哨乡北面,距南哨小路约10公里,公路约14.5公里。寨子坐落在尖峰岭山脉自境内由北向南伸延的山岭西侧斜坡的凹地上,其四面环山犹如盆状。传说白索先民原居住反召阿陇珍(地名)时,有一名叫弟报东立的人来到白索山坳打猎,猎狗进入山下凹地捕猎回来时其身上沾有许多浮萍,其中一朵竟有小碗口大,人们才知凹地下面不仅有水,而且土质肥沃,经实地踏勘,发现此地更适宜居住,故迁居于此。此虽传说,但与苗族分迁史相符,只是具体迁徙时间已无从考证。据《清江志》记载,白索于清·雍正七年前就有人居成寨,而且寨子不小。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贵州巡抚张广泗为“开辟新疆”亲自带兵攻下公鹅、柳利后,苗民不服而抗之,同年十一月,鸡呼党、东库、白索、白汉等寨聚众万余,兵分四路攻打公鹅、柳利寨(清兵),被清兵打败后,清兵于同月攻克白汉、白索两寨。虽说当时朝廷推行的是“剿抚兼施”政策,但实际只剿不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寨内人口急剧下降,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白索寨仅存50户,男、女共221人。 清庭为有效控制境内各苗寨,于清·雍八年在白索寨屋背坡建汛驻军。汛城始建于清·雍正八年,乾隆三年完工。汛城为土城,城垣二百五十三丈,计一里二分,设城门三座,炮台四座,驻守备、外员各一名,兵丁207名。咸丰五年(1855)被苗民义军攻破后,荒芜至今。 清代该寨隶属乌库徐宁邦土舍,民国26年前隶属剑河县第三区(区驻章汉)章汉乡,民国27(1938年)—29年(1940年)隶属剑河县第二区(区驻南哨)南哨联保,民国30年(1941年)后隶属南哨乡第二保即章汉保。解放后,1951—1952年隶属南哨乡章汉村,1953—1956年隶属章汉乡章汉村,1957年与章汉合建一个高级社,隶属南哨片。1959年元月,划归柳川公社返排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置,隶属柳川区章汉管理区。1962年调整人民公社,隶属南哨人民公社章汉大队,1984年社改乡时独立建村,隶属南哨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南哨乡至今。村内有祝、杨、王、姜、唐、何、罗、林等8姓氏。 1995年已建成人畜饮用自来水工程,2004年通寨公路建成,2009年获国家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8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与章汉合建一完小,小学1—6年级就地入学。
白索村地区行政机构
白索村景点列表
-
-
百里原始阔叶林景区
百里原始阔叶林景区横跨剑河的久仰、南哨、太拥,蜿蜒100公里,面积15万亩,是贵州省迄今为止保护完好、面积较大的亚热带原始阔叶林区。景区内古树参天、葱郁蔽日。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50多种,有巫密... [全部]
-
-
磻溪瀑布
磻溪瀑布位于磻溪乡境内,磻溪河有岑广北源和小广南源两个源头。地处深山密林,两岸怪石嵯峨,溪水绕山越崖,自上而下形成“白水洞”、“窗门洞”、“化敖溪”、“娃娃鱼洞”等瀑布,总落差390米,可谓“山涧瀑... [全部]
-
-
青山界
青山界 青山界主峰海拔1344.7米,山顶地势平缓,九十九天池如五万亩的天然草场中, 如珠如云,周围蝶飞蝶舞,曾媾林丛,群芳争艳遍地馨香,时而茫茫白雾,填寒谷;时而云消 雾散,山峰露谷。光线斜射在水... [全部]
白索村特产列表
-
-
剑河杨梅
剑河杨梅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特产。剑河县盛产的杨梅个大、色鲜、味酣,很受境内外人士的青睐。 剑河地处雷公山山麓,素有山高地险之称。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果木苍翠,很适应杨梅等的生长。... [全部]
-
-
剑白香猪
剑白香猪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特产。剑白香猪,在剑河称之为“两头乌”,其肉质脆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清煮、煎、烧等各种吃法都好吃。 剑白香猪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加、南寨、磻溪、... [全部]
-
-
剑河藠头
剑河藠头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特产。剑河县藠头洁白、嫩脆、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食而不腻。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 藠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