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边村介绍
泮边村简介 泮边村隶属于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苏寻三村委会,距海口36公里,距美兰机场15公里,离海文高速三江出口7公里,毗邻依必朗高尔夫球场。 泮边村现有农户37户,165人,耕地面积565亩,其中橡胶102亩,香蕉90亩,水稻160亩,其它经济作物73亩,养鸭专业户2户,养鱼专业户3户,养猪专业户2户,2010年人均年收入6360元。 泮边村委会是一个革命老区村,是琼文革命主要根据地之一,是琼崖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日乡,泮边村1927年建立了党组织,同时还成立了农救会、青抗会、妇救会、儿童会、担架队等群众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入党的王清其,是苏寻三乡最早的党员之一,曾担任大山乡党支部书记,他冒着生命危险探敌情、传情报,为革命事业取得了重要的信息,1942年被日寇残忍杀害。泮边村人民为了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不顾生死利用隐秘通道或乔装的形式给革命战士们送食、送衣支持革命事业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党员21人,参军4人,被-反动派军队杀害的有1人,如今烈属户有3户,堡垒户老屋主有6户。全村被日寇杀害的有10人。泮边村的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顾及个人安危,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培养革命火苗,保护革命火种,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英勇战斗,为海南人民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泮边村还是“琼州第一将”、“福将”陈得平将军的故乡。陈得平(1884~1925)民国陆军中将。原名昌祺,字瑶林,号耀南。琼山红旗镇苏寻三村委会海岛南村人(现泮边村)。早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受训。1915年10月,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广东琼州分部党务科主任。1916年在广东护-第二军任团长、师长、粤军第一路第二统领,东路讨逆军第二旅长、第一路总指挥等职,为琼州人任高职位之军人最先者,被称为“琼州第一将”,为革命转战十余年,功震粤、桂、赣、闽四省,身无负一伤,部下营长以上无一人阵亡,世称为“福将”,一生为革命奔波,深蒙孙中山先生器重,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为民主革命立下了功勋。 近年来,泮边村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扬革命传统,自发组织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如今的泮边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大大提高,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结合自身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目前泮边村正采取“农户+公司”的模式(即农户出土地,企业负责建设、管理)联合打造一个高水平、高档次的“泮边休闲农庄项目”,项目预计分两期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建成后将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湖秀水丽等为一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泮边村地区行政机构
泮边村景点列表
-
-
加乐湖村
加乐湖村:因湖而名,因湖而兴。村前一个70多亩的天然湖,湖畔树木葱茏,碧水绿叶,村民依湖而居。环湖而建的整洁宽阔道路,庭院小道错落有序,生机勃勃的湖畔吸引了不少垂钓者,也吸引了市、区各级会议进村召开... [全部]
-
-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墟。云龙改编旧址原为“六月婆”庙场址,因1938年12月5日琼崖工农红军在此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队而得名。云龙改编旧址始建于1952年。1984年、1989年和... [全部]
-
-
冯白驹故居
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白驹故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南约5公里的长泰村。村庄四周林木苍翠,从平坦的大道进入村庄,在盘根错节浓荫如盖的老榕树旁,便是被-总理誉为“琼岸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将军... [全部]
泮边村特产列表
-
-
清汤牛尾
清汤牛尾 内蒙古传统风味名菜。以内蒙古草原鲜牛尾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腿、鱼肚、海参、口蘑等煽制而成。此汤莱是解放前由已故特一级厨师吴明在绥远省省政府事厨时所创。口味咸解,清澈见底,营养丰富。鼻烟壶 [全部]
-
-
鼻烟壶
鼻烟壶 鼻烟壶造型多系扁圆、溜肩、底大、颈小的装鼻烟的小瓶。鄂尔多斯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因为它是行礼的必备之物。因此鼻烟壶在牧区很发达,有玛瑙、水晶、银、玉、石、磁、木料多种,有内绘花和外刻花的两种工...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