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头村介绍
因位于象畔塘之前,故取名“塘头”。辖塘头、后厅两个自然,村委会设在塘头。 雅称“龙塘”。宋代太原王氏一支迁居于此,称为“龙塘王氏”。民国《茂夏王氏族谱》记载,“开闽三王”王审邽后裔一支于宋代迁居“晋江县之锦塘茂夏里”。三世祖均畴公,“出赘二十四都龙塘乡吴良二家。吴氏无出,又娶周氏,生五子,开族龙塘,至今子孙昌茂”。 明初,陈江(陈埭)倪氏迁居塘头。民国《龙塘倪氏家谱》记载,陈江倪仲泰,“成化八年(1472年)移居本邑二十四都塘头乡居住”。其孙倪伯就,“自龙塘分支安平,即为安平(安海)之始祖”。 清代,塘头以盛产“甜粿”而闻名,“塘头甜粿”成为石狮最有名的地方特产之一。创办于咸丰年间的塘头王氏“义兴”号“甜粿铺”更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塘头”随着“塘头甜粿”的畅销而扬名于闽台及东南亚一带。 “塘头”以象畔塘而得名,而“象畔”则因位于伏象山之侧而得名。道光《晋江县志》卷八《水利志》记载:“象畔塘,长九百七十八丈,阔七十丈,深一丈。东至龙窟村(洪窟),西至大洋,南至后头村,北至象畔村。” 新厅 古称“象畔”,系入闽吴氏始祖聚居地之一。清代《晋江象畔肇基始祖十一郎公世系图》记载:“十一郎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南唐间官居兵部尚书,英敏方略,从王氏入闽。择晋江南门外龟湖象畔居住,即今新厅乡。” 吴氏入住象畔后,“置田宅数十里,筑堤为塘,灌溉阡陌”,象畔塘即开创于此时。据称,吴氏原先暂居于兴化(莆田)塘下七井星,迁居象畔后,在东阳山(即东林山)建造新居,故有“新厅”之称。《象畔吴氏倡修宗祠募捐启》记载:“(始祖)复于东阳山之右,广建厦宇,而新厅乡由是而得名。” 后厅 以位于新厅之后而得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宋代,敦煌洪氏聚居于此。取“忠厚福泽,贻谋阙后”之意,雅称“厚福”。后厅洪氏英才辈出,仅南宋嘉定元年至淳祐七年(1208—1247年)即先后出了5位进士:洪飞英、洪天锡、洪佐、洪天骥、洪濯。其中,洪天锡官居刑部尚书,加端明殿大学士,《宋史》立传。“后厅”从此名闻遐迩。(李国宏) 还有18个地名与塘头村同名: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塘头村浙江省金华武义县壶山街道塘头村浙江省宁波鄞州区塘溪镇塘头村浙江省台州玉环县清港镇塘头村浙江省宁波奉化市莼湖镇塘头村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涌泉镇塘头村福建泉州晋江市紫帽镇塘头村福建泉州泉港区南埔镇塘头村福建泉州惠安县净峰镇塘头村福建南平建阳区黄坑镇塘头村广东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塘头村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塘头村浙江省丽水松阳县古市镇塘头村浙江省温州瑞安市仙降街道塘头村浙江省金华婺城区塔石乡塘头村湖南郴州桂阳县雷坪镇塘头村查看全部19个塘头村>>
塘头村地区行政机构
塘头村景点列表
-
-
金相院
金相院 金相院始建于隋朝,原名“栖真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即公元908年)僧人如默重建,据说因山上有“空兰奇香”之异,便改寺名为“金相院”。金相院位于石狮市西南部灵秀山上,灵秀山海拔仅174米,虽... [全部]
-
-
闽南第一土地神
闽南第一土地神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民国(1949年)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 [全部]
-
-
虎岫禅寺
虎岫禅寺 虎岫禅寺位于石狮宝盖山东麓。西面是雄踞峰顶的姑嫂塔,东面是风光旖旎的鳌城,鳌城再往东,便是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旅游胜地“闽南黄金海岸”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海峡西央岸。虎岫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 [全部]
塘头村特产列表
-
-
石狮甜粿
石狮甜粿是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的特产。石狮甜粿也叫糯米年糕,形似满月,颜色洁白,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 “石狮甜粿”是石狮特产之一,它采用当地特有的“大冬秫米”加上白砂糖、蜜冬瓜条、金橘等辅料... [全部]
-
-
花生卷酥
花生卷酥 花生卷酥以炒花生仁加糖、麦芽糖入锅熬炼,而后取置木砧上,用木棍捶击、压、使之薄如皮,放上炒花生末,卷成长条,切成约二寸长的斜形块,食之极香脆,入口即化,色香俱佳,亦可作宴席上的甜点。 花生... [全部]
-
-
甜粿
甜粿 谈起石狮的特长,自然少不了甜粿,而说到石狮的甜粿,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义兴”这一甜粿百年老字号。 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上关于石狮塘头的义兴甜粿厂,是这样描述的:王义兴甜...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