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登村介绍
进登位于镇东北部的龙亭溪畔,距镇区10公里,海拔565米,是全镇海拔最低的行政村,四周高山环抱,气候温和,清末民初盛产茶叶,素有“银进登”美称。上进登拓居较早,先有陈、汤、姚,仍留陈家山、汤家山等地名。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郑凤六从江源村分支迁入兴居,下进登于明宣宗十年(1435年),张允八从寿宁县盘石村(今大石)迁入定居。 进登俗称进坑。宋、元时,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进登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第一区(端源区)龙亭乡。1952年,从龙亭乡析出,设进登乡。1958年9月,并入龙亭公社。1959年1月,从龙亭析出分设上进登,下进登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上、下进登和半岭合并为进登乡,隶端源区。1966年8月,析出半岭,设进登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进登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共298户,1480人,分设9个村民小组。 进登地处山谷间,山多水田少,天然小气候适宜茶树生长。清末民初,进登茶叶产量多,全村年产干毛茶13~15吨,最多的郑连壁户产毛茶1吨,“谷雨”节气,临近村庄采茶姑娘云集进登,各片茶山热闹非常,茶叶产值胜过主粮,“银进登”由此得名。村民还利用新开垦种植的篱笆茶园套种生姜,由于黄壤土,土层厚,姜芽长,质量佳,生姜畅销东洋各村,经济收入颇丰。民国后期,茶市滞销,茶园老化,茶树衰竭。解放后,曾一度重粮轻茶,产量下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茶叶市场开放,茶叶生产虽有所恢复,但仍以篱笆茶居多,新开高标准茶园少,茶叶产量不高,一般户产毛茶100左右公斤,“银进登”落榜,部分村民闯出山门到外省、市经营翻砂厂、铸钢厂、物资公司及劳务输出达160余人,少数户致富后迁县城建房兴居。 该村于1989年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办起私营碾米加工厂2家,茶叶初制厂2间。1991年6月,修通从渡头至进登公路1.75公里,改善交通条件。1993年8月,动工建设大宅辉长岩矿山简易公路4.1公里,兴办石板材厂。大宅村民27户通过造福工程,全部搬迁狮城村。该村还开发龙亭溪自然聚砂点,向城镇建筑部门供应砂料;6000亩天然松,由专人承包,加强管理,拓展经济收入门路。 进登村解放前文化教育落后。1952年始设初级小学,1977年升设完全小学,建石木结构校舍1座,建筑面积416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160余人。1995年,全村由大、专院校毕业生2人,正副局级干部3人。
进登村地区行政机构
进登村景点列表
-
-
高山明珠
高山明珠 周宁境内峰峦翠,玉带缠绵,钟云毓秀,如诗胜画,是一块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境内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九龙际瀑布群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荣膺省级首批十大名胜风景区之盛誉;鲤鱼溪神鳞戏水,人... [全部]
-
-
周宁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地处闽周宁浦源鲤鱼溪下游,郑代宗词左侧处,内塑文昌帝君,北斗魁星,是专门照护天下人民的文化事业的一种星宿。日夜香火千秋,能激励学子奋发向上,功名成就的一种文化事业的精神。文昌帝君是天上... [全部]
-
-
九龙石窟
九龙石窟 九龙石窟(又名蝙蝠洞)游览区,是一处长约3公里的溪谷,流水淙淙,瀑布成群,花奇果异,茂林修篁,谷深洞幽,风景绝佳;特别是其纯净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更为游客所称颂。 源自山岩的溪水清澈洁净,甘甜... [全部]
进登村特产列表
-
-
官司绿茶
官司绿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 [全部]
-
-
魔芋粉条
魔芋粉条 淀粉(豆类、米类)59-99份,魔芋精粉0.1-40份,盐0.4-0.8份,明矾0.2-0.4份,其加工步骤是:首先对淀粉净化,然后加(30-50份)水搅拌,添加魔芋精粉,再进行搅拌,添加... [全部]
-
-
甘薯粉条
甘薯粉条 配料、打芡:将淀粉放入面缸中,加入35~40℃的温水,使碎粉吸水发糍,再用光洁木棒搅拌,同时从缸边加70℃热水,使粉温达到45~50℃,急速搅拌,再加沸水使淀粉糊化。按0.1%的比例加入明...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