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贵州 毕节市 织金县 板桥乡 红光村

红光村介绍

红光村位于板桥乡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约10公里,是原多吉乡政府的所在地,东与白果村,西与玉龙村,北与以那镇的化泥、化合接壤。总面积3300亩,耕地面积为2190.19亩,其中田1803.32亩,土386.87亩。辖20个村民组,1067户,4080人,其中,男2086人,女1994人,人均耕地0.545亩,居住着汉、青、布依、白族等民族,人均粮食340公斤,人均纯收入1680元。 交通方便,织纳公路横穿境内,文化发达,入学率达98%以上,地下矿产资源无烟煤丰富,煤层厚,煤质好,有年产6万吨矿井两口,群众勤劳致富,经商,劳务输出,能工巧匠层出不穷。 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矿产丰富的红光,具有发展经济优越条件。 --人口总数:4080人农业人口:4000人非农业人口:80人 --行政区面积: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3.3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白”,“布依族”发展口号: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大村 --所辖村:“黄泥洞”,“大竹林”,“三香”,麻园生产总值:100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炭基地,蔬菜基地名特产品:“八角”,“金银花茶”,“酸杨梅”办公所在地:红光村委会 --自然条件: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资源:煤炭、森林、水、砂石 还有54个地名与红光村同名:贵州毕节市威宁县龙场镇红光村贵州毕节市织金县化起镇红光村贵州毕节市威宁县海拉乡红光村贵州毕节市威宁县双龙乡红光村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红光村贵州安顺紫云县松山镇红光村江苏扬州仪征市铜山办事处红光村江苏无锡江阴市澄江街道红光村江苏苏州张家港市锦丰镇红光村黑龙江绥化肇东市尚家镇红光村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乡红光村黑龙江佳木斯同江市三村镇红光村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汤旺朝鲜族乡红光村黑龙江佳木斯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红光村福建福州马尾区琅岐镇红光村福建三明泰宁县杉城镇红光村查看全部55个红光村>>

红光村地区行政机构

红光村景点列表

画眉屯
画眉屯

画眉屯 在织金县的东部,也就是从县城通往省城贵阳的公路65公里处的凹河大桥右侧,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山体的东、南、北三面紧临簸躲河,东、北两面山缘是高达数十米以至百余米的悬崖绝壁,南面山脚是10余... [全部]

蔡氏桥
蔡氏桥

蔡氏桥 在织(金)清(镇)公路必经的普翁桥下游,河谷幽深,水流湍急,不远处一峰突起,绝壁千仞。壁前一桥横跨,这就是往昔织金通往省城贵阳古驿道的桥梁之一,名蔡氏桥。 此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 [全部]

织金文庙
织金文庙

文庙 文庙位于城关镇文化路中段南侧。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后屡次重建、维修。同治年间重建。坐北向南。南北长169米,东西宽47.5米,占地面积802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由牌坊... [全部]

杨泗将军庙
杨泗将军庙

杨泗将军庙 杨泗将军庙于城关镇双堰塘畔。始建于清代中期。坐西向东。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许,进深三间,通进深5米许。隔扇门窗。 寿佛寺 [全部]

寿佛寺
寿佛寺

寿佛寺 寿佛寺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 [全部]

红光村特产列表

织金荞凉粉
织金荞凉粉

织金荞凉粉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特色小吃。织金县荞凉粉辣香爽口,生津解暑,清凉降火,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驱暑小食。 荞凉粉是贵州省的一道名小吃,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道小食。全省各地均有荞凉粉,但以织... [全部]

织金发粑
织金发粑

织金发粑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特色美食。织金发粑闻名遐迩,产于织金县县城“九对头”(地名);糯米精制,发酵而成,蒸熟即可享用;白如云朵,软如海棉,入口甘甜清香,回味无穷。 织金发粑做工较为讲究,首先... [全部]

织金头花蓼
织金头花蓼

织金头花蓼是贵州著名的道地药材,也是苗药市场上的一个知名品牌。头花蓼作为道地药材,在织金已有30多年的人工种植历史。头花蓼又名为太阳草,石莽草,水绣球等,是蓼科蓼属头状蓼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 [全部]

织金续断
织金续断

织金续断 贵州道地药材。是贵州三大续断之一。 质地:条粗、质软、皮部绿褐色,根长圆柱形,略扁,微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明显而扭曲的纵皱纹及沟纹,可见横长皮... [全部]

织金宫保鸡丁
织金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后人为了纪念丁宝桢,把他最喜爱吃的一道菜--辣子鸡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宫保"是官名,清末大臣丁宝桢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由于丁宝桢在山... [全部]